close
孩子鬧情緒,發脾氣是其中一個棘手的管教問題。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父母需先明白情緒本身並沒有對與錯,情緒是人對一些事情的情感表達,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父母須先對其感受表達認同,至於由情緒而衍生如大吵大鬧、推弄家具等不正確行為,則可在認同其感受後再作指導和糾正。
聖雅各福群會輔導服務社工李明皓對於處理小朋友的情緒問題有上述的看法,她認為不少父母在處理子女的情緒時欠妥善,往往與其本身亦未有正確認識和處理自己的情緒有關,因為只有接納和不加以抑壓自己的負面情緒者,才能接納孩子發脾氣,才可以心平氣和地處理問題。
孩子出現情緒問題,常見原因包括﹕
烝對自己要求高,一旦表現(例如成績)不理想時,便會感到不悅和沮喪。
處理方法﹕引導孩子明白現實中,並非每次都能如願以償,人生中的挫敗是無可避免的,人的價值不在於是否事事都達至完美,最重要是在過程中有否付出過努力。
烋父母對子女的期望高,孩子往往因為不能達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不安和恐懼。
處理方法﹕審視自己對子女的期望是否合理,若孩子的能力是達不到的話,是否有需要調校對他的期望,因為期望過高的父母,會影響子女對自己的要求。
缹借助情緒,如發脾氣等方式,要脅父母或爭取自己心中所想獲得之東西。
處理方法﹕父母要堅持自己的宗旨,不因孩子發脾氣而作出讓步,不讓孩子以為發脾氣便可以令父母「就範」。對於初期試行此方法者,會發現孩子的反抗力可能更大,如父母仍堅決執行時,孩子會明白發脾氣是於事無補的,亦不會使用此方法爭取,而父母事後可透過協議方法,讓子女知道什麼情況下才能獲得心頭好。
烢遇上突發的事情,如被同學欺負或遭老師責備而產生不快的情緒。
處理方法﹕以同理心聆聽孩子的鬱訴,認同其感受,讓他學習接納自己擁有負面情緒的事實後,再引導其分析有關事情的始末,若是自己犯錯,便提出改善方法﹔若是別人不對,則提供可以處理的方法。
壓抑情緒最堪憂
烗與大吵大鬧恰好相反,有些小朋友即使遇上不快,既不表露,亦不向人表達,屬於壓抑情緒型,旁人無法知道。不表露除與個人性格有關外,亦可能與父母過往在處理孩子情緒問題時,過於苛責和不諒解有關,以致孩子因怕父母的責罰而不敢和不願表達自己的情緒。李明皓表示,這類孩子是最令人擔憂的,因為當他們遇上困難和不快時,身邊的人無法知曉,結果可能會因情緒得不到正確的宣泄而出事。
處理方法﹕屬於不善於表達自己情緒者,需以耐性引導,亦應給予時間慢慢說出內心的感受,這個時候父母的關心和支持很重要。
對於不易接納孩子負面情緒的父母,須在認同孩子情緒方面作出改善,有時孩子向父母表達不悅,只為了找個對象宣泄,故家長需留心是否給孩子太多不必要的訓示,或出乎子女意料之外的責難。亦應避免太多負面的用詞,例如與其說「你太小氣啦﹗」,倒不如說「不如嘗試大方一點,禮讓對方一次啦!」
烒孩子因為家庭發生事故,如父母經常爭吵甚至離異,家中成員出事,但父母卻忽略向子女交代和解釋事件,孩子在未明原因下,出現不安和擔憂,或作無謂的猜想。
處理方法﹕需要以孩子能理解的話語向孩子交代事情,以釋其疑團和紓減心中的不安。
只要父母明白孩子也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在發泄其心中不悅情緒時,沒做出傷己傷人和破壞東西的事情,家長應容讓孩子用自己的方法來宣泄,李明皓認為孩子宣泄情緒較有效的方法,是否他以畫畫或文字來表達當時的心情,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可以有機會重組事件經過,並有機會作出檢討和反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 的頭像
    Min

    ooPs♥i am Min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