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育兒加油站 (1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安撫奶嘴在寶貝的成長過程中可能確實幫過你大忙,它能給寶貝帶來安全感,能暫時讓寶貝安靜下來,以使你脫身。可是,如果你的寶貝已經開始學走路了,還離不開安撫奶嘴,那就要想點辦法,讓他逐漸忘掉這個習慣,因為除了影響牙齒排列等生理因素,寶貝還可能會在心理上越來越依賴這個小小的奶嘴——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受到小朋友欺侮,父母的行為反應大致有如下幾種:
1、 心疼孩子,責怪自己孩子無能,教孩子「以牙還牙」。

2、 責罵自己的孩子,把責任全部攬到自己孩子身上。

3、 帶著孩子上門興師問罪。

4、 瞭解受到欺侮的原因,謹慎對待,指導孩子端正自己的言行。

正確的做法是第四種。心疼自己孩子,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責怪孩子無能,教孩子「以牙還牙」,或者不問青紅皂白,簡單對待,武斷處理問題,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為這些做法會造成孩子失去正確的是非觀,心理上感到壓抑,有委屈不敢向父母訴說,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父母首先要安慰孩子,如「你被明明欺侮了,爸爸媽媽心裡也很難過」。然後,弄清受欺侮的原因,讓孩子明確是非,指導孩子端正自己的言行。

1、 忍讓、不予理睬。對孩子因交往中的小事情受欺侮,父母應教育孩子採取忍讓、不予理睬的辦法。這有利於養成孩子謙讓、寬容的良好品質。

2、 適當迴避。對經常欺侮人的小朋友,父母可讓孩子採取迴避的辦法,減少和這樣的小朋友接觸的機會。

3、 據理力爭。孩子的既得權益受到侵犯,如果父母再一味教孩子忍讓、寬容,長其以往,會使孩子變成一個「小綿羊」,軟弱退縮,心理受到壓抑,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父母應該教孩子向欺侮他的小朋友表明自己的態度,如:「明明你欺侮我,是你的不對。這次我原諒你,下次再這樣,我就不讓你了。」父母也可支持孩子用自己的反抗向小夥伴證明自己並不是軟弱可欺的。

4、 通過家長之間的交談解決。在必要的時候,如果對方家長通情達理,有修養,父母也可以出面和對方家長交談,對問題的解決取得一致意見。但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因孩子之間的事情引起家長們之間的不和睦。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學上的研究表明,雖然嬰兒在3個月時就開始形成對紅綠兩種光刺激很不穩定的分化了;但到3歲時,幼兒還不能認清基本顏色,4歲開始認識一些混合色。

  1~2歲孩子可以說是處於「塗鴉期」,此期的他們對於用色、塗色沒有太大的興趣。塗鴉對他們而言只是單純的手臂動作,選擇色彩其實是出於偶然,抓到哪支筆就用哪支筆揮灑到底。父母只要給孩子信手塗鴉的自由和空間就能夠滿足孩子探索世界的需要。幾張白紙,一支筆,都可以讓他們沉醉在點和線構成的有趣遊戲中,而且能加強其大、小肌肉發展,對孩子日後握筆、寫字都有幫助。

  2~3歲時孩子屬於「命名塗鴉期」,父母可提供多種顏色的蠟筆,讓孩子自己去發展色彩的變化、擁有用色及配色的自由。熟悉材料和使用方式後,孩子對色彩的辨別及用法將更加靈活。

  孩子到2歲半之後,才能有意識的選擇各種顏色。所以,一般而言,三歲之後是教導辯色、認識色彩名稱的最佳時機。案例中吳老師讓蘭蘭媽媽不用著急教蘭蘭給「作品」上色是正確的。

從「遊戲中學」的兩種最簡便易行的方法:

  1、自然辯色法。生活中處處都是教學的材料,比如綠色的樹、紅色的花、傢具的顏色以及玩具的顏色等等,無論孩子有多小,父母都可以有意識地一邊做事情,一邊說出所接觸到的事物的顏色。長期耳濡目染,孩子對顏色的看法會積累並明晰起來。

  2、尋找顏色的遊戲。為寶寶做一些有顏色的玩具,父母和寶寶一起尋找某種顏色的玩具,比比誰找得快。這樣既有趣味性,又鍛煉了孩子認識顏色的能力,這也是很好的親子互動過程。

  當孩子開始自主地使用顏色時,他們的視角自然、本真,色彩的選擇未必符合成人的審美觀點,比如孩子可能會把太陽畫成綠色的,把爸爸的臉畫成藍色的。不必強迫孩子一定要「改正」過來,應該給孩子自由發揮的空間。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氣質係指個體與生俱來的獨特行為模式,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每個孩子就展現出不同的特性,有的孩子很安靜,有些卻動個不停。

嬰幼兒的氣質表現可分為下列九個項目:
活 動 量:指孩子在全天活動中,所表現的動作節奏快慢與活動頻率多寡。有的孩子比較安靜,而活動量帶大的孩子,很容易出亂子或干擾到別人。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寶寶的媽媽十有八九都會有這樣的抱怨:「寶寶吃飯怎麼這麼費勁兒呢?為什麼就不能如我所願地痛痛快快地乖乖地把飯吃完呢?……」

追著喂 寶寶每天吃飯都要大人在後面追著喂,一頓飯下來,話沒少說,路沒少走,可寶寶卻沒吃多少。真不知這種「追捕」餵飯到何時才會結束?
專家支招 「追捕」應立即停止,讓寶寶和你們一家人坐在一起共同進餐,日子長了,媽媽們就會發現,在用餐時間,寶寶得到的不只是食物,他還在學習社交技巧,如:如何使用餐具,如何分享和品嚐食物。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3歲兒童的心理特點
3歲兒童的智力發育很快。就記憶而言,讀書給孩子聽時,只要多讀幾遍。孩子就能完全記住,如果一旦中間說錯了一點點就會給你指出來。唱歌也如此,學得好、記得牢,教幾遍以後就能唱。就這樣,3歲兒不但能記住那些具體的、自己體驗過的事物,而且還能記住那些聽來的、自己說過的抽像的事物。這就是3歲兒在記憶方面的一大特徵。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間是人一生中最寶貴的東西,讓孩子從小有時間觀念,無疑對孩子的成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時間概念是比較抽像的,幼兒掌握時間概念也比較困難。4~5歲的幼兒還不具備時間性概念,幼兒真正掌握時間概念要在7歲以後。因此,對於0~6歲幼兒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首先應讓他們感知時間、認識不同的時間段,如早上、中午、晚上。

√ 幼兒往往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來領會時間的內涵,對時間的感知來自於對日曆、鐘錶等具體事物表面特徵的變化,如日曆上的字變紅了表示週末到了等等。

您的孩子是否這樣

√ 分不清今天、明天、後天。

√ 認為時間就是日曆、手錶和掛鐘。

√ 不知道合理分配和利用時間。

√ 作息時間不規律,缺乏時間意識。

支您一招

1、讓寶寶認識時間

由於此年齡段寶寶的思維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他們的頭腦中,很難正確認識時間,家長可借助自然現象(如日出日落),時間單位(昨天、今天、明天、過去、現在)以及鐘錶的滴答聲,讓寶寶感知時間的存在。

同時,家長還可借助寶寶的成長及通過比較不同階段人的外貌特徵,讓寶寶體會時間的流逝在人身上留下的烙印。

2、為寶寶制定科學、合理的作息時間表

家長應根據寶寶的心理和生理特點,為寶寶制定科學、合理的作息時間表,並幫助寶寶按時間表上的內容有條不紊地完成,使寶寶養成作息規律的習慣。

在與寶寶做遊戲時,不妨增加按規定時間完成任務的遊戲內容,讓寶寶在玩中學會合理分配時間,如與寶寶比賽,看誰在規定的時間內,把玩具擺放得又快又準,這些均有利於養成寶寶在規定時間內,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的好習慣。

3、不要遷就和溺愛寶寶

寶寶做事磨蹭拖拉、不珍惜時間,往往和家長對他們的嬌慣和溺愛有很大的關係。如父母不忍心打斷寶寶的睡眠,容易導致賴床寶寶的產生。

對缺乏時間觀念的寶寶,家長不妨採取後果自負的方法,如有的寶寶由於不按時起床而錯過了吃飯時間、上幼兒園遲到或者被老師批評。一旦寶寶嘗到耽誤時間的後果,下次自然會從中吸取教訓,這樣比單純的家長說教,效果要好許多。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培養得越早越好

科學研究表明,養成行為習慣的敏感期比智力發展的敏感期還要早。孩子智力迅速發展是在幼兒期,而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從嬰兒期就開始了。孩子出生後,就逐漸形成了飲食、起居的各種習慣,它會在孩子頭腦中留下深刻的痕跡。暗含著品德行為的萌芽,並對孩子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場突如其來的SARS疫情,使人們更加痛恨生活陋習。一些人的生活陋習所以難以根除,一方面反映有些人缺乏科學素養和公德意識,另一方面說明這些人沒有養成科學的、文明的習慣。而良好的行為習慣對於人的生活、學習、勞動、事業的成敗關係重大,也是孩子全面發展的基礎。科學研究表明,養成行為習慣的敏感期比智力發展的敏感期還要早。孩子智力迅速發展是在幼兒期,而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從嬰兒期就開始了。孩子出生後,就逐漸形成了飲食、起居的各種習慣,它會在孩子頭腦中留下深刻的痕跡。暗含著品德行為的萌芽,並對孩子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設想,如果全社會每一位家長都能從小培養孩子的科學、文明的衛生習慣,就不會有今天這麼多的生活陋習,以及它給人們健康造成如此大的威脅。這是每位家長都應該深思的。怎樣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呢?

  一、 從孩子的日常生活抓起

  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長期的生活裡逐漸形成的,它貫穿於孩子一日生活的各個方面。家長應善於抓住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譬如,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在他飲食、起居等活動中逐漸養成的,文明禮貌習慣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過程中培養的,愛學習的習慣往往是在遊戲中形成的,愛勞動的習慣是在自我服務和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中培育的。正如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所說的,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當然,作為家長應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表率。如要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家長先要做到飯前便後洗手、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這樣對於善於模仿的孩子來說必然受益匪淺。

  二、 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

  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把孩子本來不自覺的行為,轉化為有意識的自覺行動。這就要求家長要細微地觀察孩子,瞭解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根據孩子的特點確定培養目標,並善於抓住教育時機,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孩子盡快地從「要我做」向「我要做」轉化。有以下幾點,提供家長注意:

  第一,要持之以恆,不要半途而廢。兩歲半的萌萌喜歡自己拿勺吃飯,雖然吃的很慢,桌上、地上、衣服上常有菜湯、飯粒,但媽媽卻不急不躁。她堅持每頓飯都讓萌萌自己吃,並一邊鼓勵、一邊教孩子進步方法。還常常誇孩子「真棒」、「真好」、「有進步」使萌萌非常開心。不久,萌萌不僅學會了自己吃飯,還學會了自己穿脫衣服。入幼兒園後成了班上小朋友學習的榜樣。良好的習慣要經過不斷的重複。反覆地實踐才能養成。只要家長堅持要求,日積月累孩子的大腦神經活動才能形成「定型」。這時孩子做起來會感到輕鬆、自然、舒服、愉快,主動地去做,慢慢形成了習慣。反之,他會感到緊張、壓抑、難受不願意去做,自然很難形成習慣。

  第二,要統一要求,不要各行其是。一天我和朋友聊天,他的小孩子元元在一旁畫畫。邊畫邊說:「爸爸坐的飛機來了。」他奶奶對我說:「他爸爸今晚回來,看把他高興的。」這時,門外傳來小孩子的喊聲「元元,我去騎車,你去不去?」元元對奶奶說「我和牛牛在院裡騎會兒車行嗎?」奶奶說:「行,但是你要把畫筆和紙收拾好了再去。」元元答應著,開始收拾桌上的文具。這位奶奶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雖然孩子生活在奶奶家,但奶奶和媽媽對孩子的要求卻是一致的。這就意味著相同的信息重複地轉入孩子的大腦,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經聯繫,良好的習慣就容易養成。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要求嚴格而爺爺奶奶放縱,或者施教者今天嚴格,明天放鬆。幼兒園培養孩子好的習慣家長不堅持,都是難以形成良好的習慣的。

  第三.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簡單粗暴。在咨詢會上,一位家長指著站在遠處的孩子對我說:「這孩子要把我氣死了,天天都有家長向我告狀。」接著這位家長向我講述了孩子怎麼和小朋友打架,用積木把別人砍傷,用嘴把同伴咬出血印……。這位家長苦惱地說:「我都怕去幼兒園接孩子,真怕哪位家長來找我,打他,罵他,可怎麼他就不改呀?」這位家長的苦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糾正不良行為習慣要比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難得多。家長應從改變對孩子的態度開始。對幼兒來說,情緒是行動的動力。孩子喜歡受人鼓勵、誇獎,如果總是換來批評、受指責,他情感上接受不了,會產生逆反心理。加上家長的冷眼、厭惡、甚至是打罵會更加激起不良情緒,產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為。但這樣的孩子有時受了環境的影響也有想改正的願望,希望得到家長的表揚,但做起來要費很大的力氣。因為不良的行為往往會不自覺地表現出來,而好的行為則要十分自覺,必須克制自己的需求,這種抑制力要經過自身的努力才能實現。這時孩子往往表現的不會那麼自然、輕鬆。如果家長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對他的想法給以鼓勵、支持再加以耐心的誘導和啟發並堅持下去,良好的行為就會逐漸養成。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願每位家長都能把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當成一件關係孩子健康成長和社會進步、振興民族的大事來抓。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制力與自尊心是孩子成長期中兩項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簡單而言,自制力是一種能夠抗拒不當行為、能夠抑制慾望,能夠理性地控制自己的能力,有良好的自我形象,負責任的孩子必然有相當的自制能力。
而自制力與誠實、勇氣以及尊重別人等多個方面都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它的範圍亦可以引伸到尊重他人、為他人設想、誠實和有勇氣。因此,它可以也包括毅力,以及恪守承諾;亦包括有效處理個人情緒(如憤怒)、培養耐性等。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彈射玩具

  各種玩具手槍、水槍,以及曾經在我國民間普遍使用的彈弓、弓箭等,還有飛鏢玩具等。

2.帶繩的玩具

  繩子很容易纏在孩子的手指或脖子上,時間長了輕則造成指端缺血坏死,重則能讓寶寶窒息。

3.面具玩具

  一些不合格的面具玩具是用有毒的塑料制作的,被孩子吸入體內可能造成傷害;另外,有些面具玩具本身密不透風,在口和鼻子處沒有留下呼吸的地方。

4.小型玩具

  積木及其他小飾品,包括扣子、硬幣等。

5.氣球玩具

  氣球爆炸容易給孩子造成傷害,特別是氫氣球,遇到火焰還能引起劇烈的燃燒;氣球碎片一旦進入孩子的呼吸道,很難取出。

6.不光滑的玩具

  表面顆粒較大、比較尖銳的玩具能挫傷或者割傷孩子。

7.兒童玩具車

  很多玩具車的鏈條沒有完全密封,容易攪到孩子的頭發、鞋帶;玩具車的坐椅不夠安全,很多沒有安全帶。

8.金屬制玩具

  容易割傷孩子的皮膚;某些金屬玩具外面涂有釉漆作為裝飾,這些釉漆可能含鉛等對人身有危害的重金屬。

9.音樂玩具

  過大的音樂會損害寶寶的聽力,影響孩子的情緒;玩具中的電池,特別是紐扣電池容易被寶寶摳掉。

10.毛絨玩具

  很有可能造成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嚴重的還會引起支氣管痙攣、咳嗽、哮喘等,部分小孩會出現濕疹等皮膚過敏現象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太放縱孩子可造就“刁蠻仔”
鏡頭:稍不如意就撒野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父母來說,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讓他有感受快樂的能力。這裡說的「快樂」可不是給他買個心愛的玩具那麼簡單。
真正的快樂可以滋養孩子的心靈,讓他對周圍變化繁複的世界有足夠的抵禦能力。專家們說,快樂的孩子都有同樣的特點,比如:開朗樂觀,有自制力,而且非常自信。

這裡給你一些建議,讓你可以帶孩子走到生活充滿陽光的那一面。

1. 給他一些發呆和閒逛的時間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玩遊囉!想訓練寶寶,玩遊戲是最好的方式!從遊戲中悄悄地訓練各種技巧,寶寶反而會樂在其中,想培養感覺統合能力,一點都不難,只要運用身邊一些垂手可得的小工具,六個月後,就可以明顯看出成效!

1. 擺盪遊戲:(0~1歲起)
從寶寶出生起,就得開始訓練寶寶的感覺統合能力!只要由家裡的長輩將孩子抱在懷裡輕輕地搖晃,就可以達到刺激前庭、改善平衡反應、增加肌肉張力的效果。等到寶寶一歲大左右,就可以找一條大毛巾,並將孩子置於毛巾中間,由爸爸、媽媽各拉住毛巾的一邊,輕輕搖晃。

2. 丟接球:(1~3歲起)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淘氣不過是好奇心
孩子如把廢紙簍弄翻,把裏面的東西揚得到處都是,甚至放進嘴裏,使父母不得不發出“不行”、“不要這樣做”之類的斥責。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會針對所處的環境,選擇應對的方式。任性,是孩子爲達到目的而常用的手段。面對孩子的任性,大人任何粗暴急躁的行爲都會適得其反。面對孩子的“小聰明”,大人可以選擇聰明的做法。

面對任性孩子的“2NO,2YES”
通常,大人都會采取下面4種做法——體罰、遷就、轉移注意力、冷處理。對于這4種方法,專家的評價態度也很鮮明——YES或NO。

對“體罰”說NO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讓孩子出類拔萃的並不是提前識字,而是遊戲、遊戲,再遊戲!日前,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心理專家、早教專家瑪思博士為上海家長解讀了一次「遊戲的力量」。

  生活本身就是遊戲

  「我們工作都很忙,哪有時間陪孩子玩?」「為了照顧孩子,是不是應該在孩子出生後的三年裡,做『全職媽媽』?三年的『全職媽媽』界限是否科學?」不少家長抱怨時間少,又擔心照顧孩子不夠。

  但瑪思博士對年輕家長強調:全世界的爸爸媽媽都越來越忙,美國很多媽媽生完孩子6周後就去工作,這並不是家長的錯,但工作再忙,也能擠出時間陪孩子,把生活中的點滴小事都變成遊戲!

  「生活用品是最好、最廉價的遊戲道具。」瑪思博士表示,廉價的紙盒並不比昂貴的玩具差,評價玩具好壞的並不是價格,而是用處。鍋碗瓢盆就是最好的音樂道具。孩子通過敲擊可以瞭解聲音的大小、節奏,甚至為自己創作出一段不錯的音樂,充滿成就感。

  此外,把寶寶整個身體放在捲起來的毛巾上,就可以訓練他的平衡感;一面鏡子和一支口紅可以幫助寶寶認識自我,比如:把口紅塗在寶寶的鼻尖上,當寶寶在鏡中看見自己,並試圖抹去口紅時,孩子就會意識到原來鏡子中的寶寶就是他自己。

  在遊戲中學習社交禮儀

  「今天你的孩子可能正在玩過家家遊戲,將來他可能就是你孫子的爸爸。」瑪思博士認為,孩子不僅在遊戲,更在經歷學習做人的最初體驗。

  目前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合作等方面比較薄弱,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和其他孩子多交往,創造一個良好環境。0至3歲的寶寶已經有他們自己的社交。瑪思博士說,當寶寶哭泣時,別人會有反應,這就是最初的交流。寶寶會在和別人的遊戲中逐漸瞭解規則、解決問題方法等,而戶外遊戲更能幫助孩子認識世界、熱愛世界。

  同時,教會孩子在遊戲完畢後收拾房間,也有助於培養他們的責任感。

  家長,寶寶的第一個玩伴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但並不是所有的遊戲都同等。家長要選擇合適的遊戲,並做好孩子的第一個玩伴。」

  瑪思博士說:「別把孩子推給電視就以為了事,儘管電視節目很有趣。家長選擇的遊戲不能太複雜,但也不能太刺激。遊戲要尊重寶寶的成長速度,符合寶寶的特點等。」專家建議,躲貓貓就是孩子最愛玩的遊戲之一,孩子遮住眼睛就會認為事物消失了,玩這種遊戲可以幫助寶寶意識到物體永恆性,爸爸媽媽不會因為他看不見而不存在。

  寶寶的模仿能力也很強,經常做一些日常動作,比如:揮手再見等,能幫助寶寶更好地學會用肢體語言表達;而角色扮演能培養寶寶的想像力,給寶寶一隻玩具話筒或用玩偶和寶寶對話,都能更好地讓寶寶開口表達。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國外,研究者發現,兒童在校的閱讀成績與他們在家裡受到的教育有很大關係。那些家中書籍數量多,接觸書籍時間較早,聽父母講故事時間較多的孩子,往往閱讀水平更高,理解能力更強。
由此可見,書籍對孩子的重要作用。那麼,父母如何為孩子「開卷」呢?

讓孩子從小就開始接觸圖書。一般而言,當孩子出生快兩個月時,就可以讀書、講故事給他聽。另外,在給孩子講故事時,所用的書中圖畫越少越好。因為當書中圖畫過多時,孩子的注意力就會被圖畫吸引過去,還會不停地詢問有關圖畫的問題。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18個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剛剛學會用手,便迫不及待地到處嘗試,眼前的任何東西都想碰一碰,但這並不是有意搗亂,只是對身邊的一切都十分新奇而已。這個時期的孩子還不能預見自己行為的後果,因此特別需要有人看管,以免受到意外的傷害。此時父母的教育方式比較簡單,瞪眼睛或皺眉頭就可以讓小孩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沒有必要給他們做更多的解釋,只需對他們的行為給予明確的答覆(可以或不可以)就行。這個時候,你一定要耐住性子,有時一個信息需要重複幾遍甚至幾十遍,他們才能記住。完全沒有必要為此發脾氣,因為孩子還沒有更多的理解能力。一般來說,能夠較早度過這個階段的孩子,到3~4歲時就會比較聽話。
  18個月~2歲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喜歡展示自己的「威力」,開始學會頂嘴,並且具有攻擊性。如果說9~18個月時他們還是「冒險家」的話,現在可就成了「入侵者」和「滅絕者」。你會發現他經常打甚至咬其他小朋友,為了好玩而揪小狗的鼻子或尾巴。這時孩子的心智尚未發育完全,無法克制自己的情緒,不是哭就是鬧,令人頭疼。不妨時不時讓他們碰點釘子,讓他明白花瓶掉在地上會摔碎,小狗不是玩具,咬人會使別人受傷等等。為了擺脫糾纏,你還可以試圖向他說明,規矩並不是爸爸、媽媽定的,它對所有人都有約束力。無論什麼人,都不能傷害別人。同時他自己也受這些規矩的保護,比他大的人也不能隨便欺負他等等。這個時期是對父母耐心的一次考驗,千萬不要動不動就大發脾氣,這樣做非但於事無補,還會將暴躁的性格傳染給孩子。平息怒火,耐心地向他解釋原因,效果會好得多,這樣還能讓孩子學會自我克制。

  2歲半~5歲。這是個問題成堆的年齡,幾乎每句話裡都有個「為什麼」。此時,在教育孩子時應比以往更注重方式、方法,要使他們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能那樣做。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孩子開始向外界,尤其是身邊的人模仿學習的時期,因此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及孩子在和什麼人接觸。從這個時期開始,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正常活動,比如當他正在畫畫時,你可以先提醒他,不久就要吃飯了,而不是要他立即放下手中的畫筆。在家庭生活中也應給予他們一席之地,暗示他們已經長大了,應該自己管理自己。但注意不要模糊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界限,要使他們明白,父母在家裡具有絕對的權威。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沒有辦法知道別人愛他,除非以具體的方式對他表示這份愛,也就是抱抱他、搖他、撫愛他、對他說話並唱歌。
哈洛博士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以鐵絲給恆河猴做了一個媽媽模型,並且裝置上了奶瓶,小恆河猴們雖然得到了足夠的營養,但是這個猴媽媽從來不會撫愛它,實驗結果顯示,這些小猴子長大後都成為社會性十分不佳的大猴子:他們無法和同類異性配對,並且表現出十分詭異的態度。

在某些死寂無聊的環境中養育出來的孩子,或多或少在心理上都有些障礙。因此順其自然地抱抱孩子吧,輕輕搖他,唱歌給他聽,跟他戲耍,如果你想擁抱他,親他一千次都無妨,不會寵壞孩子的,因為這樣,才能讓他知道有人深愛著他。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新生兒到6個月大嬰兒的玩具

新生兒到6個月大嬰兒的玩具
小寶寶總是不能玩太複雜的東西,所以他接觸的世界大多是通過他的視覺、聽覺和觸覺。他喜歡湊很近看人們的臉,喜歡可移動的、色彩鮮艷的並且有聲音的東西。給他選擇式樣生動的嬰兒床單,讓他穿漂亮圖案的襪子。盡量為他創造一個適合其年齡、心理的環境。

小掛件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