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教育:一般說來,這與家庭教育有較大關係。被溺愛的孩子往往個人意識太濃,受到限制易衝動還擊;父母粗暴的孩子心理壓抑,一旦爆發,易選擇較激烈的行為去發洩;特別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親人多熱衷於向孩子灌輸「暴力意識」,使孩子從小接受一種「復仇式」教育,如怕自己孩子在幼兒園或學校吃虧,常教育孩子:「別人打了你,你就狠狠地打他,下次他就不敢打你了!」或訓斥孩子:「真笨,人家打你,你不會還手嗎?你長的手是幹啥用的。」家長的過分保護和偏袒,使得孩子感到攻擊別人是合理的,特別是由於攻擊別人而佔了「便宜」和得了「好處」的孩子。
二、暴力影視:孩子的「暴力」傾向心理,多從父母、同伴等周圍人或暴力影視中學來,特別是暴力影視。暴力影視中將暴力包裝成勇敢者的行為,且主角們個個是酷哥帥妹,可看性極強,孩子們將暴力英雄作為偶像不足為奇。孩子們花很多時間在影視上,他們一邊看暴力血腥鏡頭,一邊嘻嘻哈哈地吃爆米花、喝汽水,為那些血腥殺戮的鏡頭喝彩。在他們心裡,暴力與享受已混為一談,慢慢地對暴力就會沒有什麼感覺,暴力已成了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暴力至上,倣傚暴力英雄就不足為奇。
三、遊戲軟件:如今的孩子玩電腦暴力遊戲,正如玩一種較喜歡較稀鬆的玩具一樣。在遊戲裡,孩子以殺人為樂,殺戮越凶越多,則成績越佳。從心理學角度講,電子遊戲有著特有的行為強化機制,可使成癮行為不斷強化。操作電腦遊戲,可使孩子認為自己在鬥智鬥勇中戰勝了對手,使他們產生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從而深陷其中難以自拔。孩子們在這裡不但學習殺戮,而且享受著殺人所帶來的樂趣與成就感,在這種自知或不自知的「條件反射」方式下,暴力的「精彩」引導或縱容著下一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孩子們的人生價值觀。
孩子有暴力傾向心理,會影響孩子日後與他人的正常交往,延續到青年期後,會出現人際關係緊張等,阻礙其一生的發展;同時會引起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影響社會治安、提高犯罪率等。這就需要我們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創造文明和諧的家庭環境;在影視和遊戲方面,要有目的地引導孩子該看什麼不該看什麼,同時加強對孩子的日常生活管理,盡量讓孩子少接觸污染他們眼睛、腐蝕他們心靈的東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