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育兒加油站 (1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一次我跟6歲的小女兒閒聊,她對我說:「媽媽你知道我怎麼對付跟我開玩笑的小男孩嗎?我掀起裙子就把他們都嚇跑了。」女兒覺察到我愕然的表情,發現說漏了嘴,就像小烏龜鑽進了殼,怎麼也不肯開口了。我後悔又失去了一次聽聽孩子真實生活和思想的機會。我和很多父母一樣,希望孩子對我們無所不談,幸好,專家在這裡有很多建議。

  慎用批評不管是不是孩子的錯,如果你想要孩子把發生的事告訴你,攻擊和批評可不是辦法。此外,不要過早地下結論,要等待他把事情全部說完。聽完了他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誘使他們自己發現問題的答案或者解決辦法。隨著孩子的不斷成熟,家長應越來越走到幕後,給孩子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機會。

  創造機會「孩子,讓我們來談談!」如果你們的談話是這樣開始的,結果往往是說話的只有你一個人。然而,在你們一起打完籃球,開車回家的路上,或週末一起洗衣服時,往往是孩子滔滔不絕、喋喋不休的時候。要想多瞭解孩子的生活,就要多創造這些對他們沒有壓力、和你一起活動的機會。當你真的需要問問題的時候,也要少用「為什麼」,這個詞往往會激發他們的逆反心理。

  控制反應比如,儘管當兒子告訴你他沒有被校足球隊選中時,你和他一樣很失望,也不能讓這種情緒表現出來。否則,會造成以後他只報喜不報憂的後果。

  選擇時間吃完晚飯的7點鐘正是孩子想告訴你很多事的時候,你也許有一大堆的碗要刷,但你最好留在餐桌前,耐心地傾聽。大人們總計劃著下一步,而孩子們只注重現在,要遵守他們的時間表。

  獎勵誠實當孩子做錯了事時,你必須首先對他向你承認錯誤的誠實表示肯定。孩子們最擔心因為他們的錯誤行為而失去父母的愛,所以你要特別注意鼓勵他們養成主動承認錯誤的好習慣。

  尊重隱私即使對於最開放、最友好的父母,孩子還是有他們自己的秘密,特別是在青少年時期,他們開始學著和父母分離,越來越多地依靠朋友。我們應該做的只是讓他們知道,如果他們需要,你永遠在他們身邊。

  替他保密想像一下,你最好的朋友把你告訴她的最隱秘的事傳給了其他人,你的感受會怎樣?孩子們也是一樣,這可能是你失去信任最快的途徑。

  及時彌補不管我們怎樣注意,總有犯錯誤的時候,及時彌補就顯得極為重要。要肯放下架子,向孩子承認錯誤。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應對大哭大鬧的孩子
Mark(心理學博士)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要輕易改變孩子用手習慣
當孩子學會自己用手吃飯時﹐父母才能明確孩子的習慣用手。一旦發現孩子是個左撇子﹐父母和長輩往往在驚奇的同時﹐又會帶有一絲懮慮﹐主要是怕左撇子會給孩子帶來不方便﹐比如吃飯﹑寫字的時候常會和別人“打架”﹐或者由于“與眾因為”而被小朋友們嘲笑﹐甚至害怕習慣使用左右不利于孩子的腦發育。為此﹐家中的長輩總希望改變孩子的用手習慣。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有暴力傾向心理,除了遺傳因素外,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

  一、家庭教育:一般說來,這與家庭教育有較大關係。被溺愛的孩子往往個人意識太濃,受到限制易衝動還擊;父母粗暴的孩子心理壓抑,一旦爆發,易選擇較激烈的行為去發洩;特別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親人多熱衷於向孩子灌輸「暴力意識」,使孩子從小接受一種「復仇式」教育,如怕自己孩子在幼兒園或學校吃虧,常教育孩子:「別人打了你,你就狠狠地打他,下次他就不敢打你了!」或訓斥孩子:「真笨,人家打你,你不會還手嗎?你長的手是幹啥用的。」家長的過分保護和偏袒,使得孩子感到攻擊別人是合理的,特別是由於攻擊別人而佔了「便宜」和得了「好處」的孩子。

  二、暴力影視:孩子的「暴力」傾向心理,多從父母、同伴等周圍人或暴力影視中學來,特別是暴力影視。暴力影視中將暴力包裝成勇敢者的行為,且主角們個個是酷哥帥妹,可看性極強,孩子們將暴力英雄作為偶像不足為奇。孩子們花很多時間在影視上,他們一邊看暴力血腥鏡頭,一邊嘻嘻哈哈地吃爆米花、喝汽水,為那些血腥殺戮的鏡頭喝彩。在他們心裡,暴力與享受已混為一談,慢慢地對暴力就會沒有什麼感覺,暴力已成了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暴力至上,倣傚暴力英雄就不足為奇。

  三、遊戲軟件:如今的孩子玩電腦暴力遊戲,正如玩一種較喜歡較稀鬆的玩具一樣。在遊戲裡,孩子以殺人為樂,殺戮越凶越多,則成績越佳。從心理學角度講,電子遊戲有著特有的行為強化機制,可使成癮行為不斷強化。操作電腦遊戲,可使孩子認為自己在鬥智鬥勇中戰勝了對手,使他們產生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從而深陷其中難以自拔。孩子們在這裡不但學習殺戮,而且享受著殺人所帶來的樂趣與成就感,在這種自知或不自知的「條件反射」方式下,暴力的「精彩」引導或縱容著下一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孩子們的人生價值觀。

  孩子有暴力傾向心理,會影響孩子日後與他人的正常交往,延續到青年期後,會出現人際關係緊張等,阻礙其一生的發展;同時會引起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影響社會治安、提高犯罪率等。這就需要我們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創造文明和諧的家庭環境;在影視和遊戲方面,要有目的地引導孩子該看什麼不該看什麼,同時加強對孩子的日常生活管理,盡量讓孩子少接觸污染他們眼睛、腐蝕他們心靈的東西。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使自己的孩子更加聰明,許多家長絞盡腦汁,運用各種途徑對孩子進行益智教育,可卻常常忽略了最簡單然而很有效的辦法,那就是——多與孩子談話!
英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多與嬰兒說話,即使他們還不會說話,仍有助於他們智力的增長,使他們變得更加聰明。研究者找了140名9個月大的嬰兒,在研究過程中,對其中一半嬰兒的家長提供如何與孩子談話的咨詢,另一半嬰兒的家長則任其發展。經過7年之後,研究者再測試這些孩子,結果發現前一組的孩子在語言技巧上遠高於任其發展的另一組。而且前一組的平均智力也比另一組高。

美國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樣的結果,發現孩子智力發展的快慢,主要決定於父母對子女談話的次數及準確程度。

因此,研究者建議,為了孩子更聰明,父母應從小給予孩子豐富的語言刺激。父母每天至少應花半個小時的時間,觀察嬰兒的眼神與他們談一些他們所感興趣的事情。另外,父母在與孩子談話時要設法除去所有的背景雜音,以免孩子分心。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有兩歲幼兒的家長可能常碰到這樣的情形,天涼要給他加件衣服,他搖頭說﹕「不要」;吃飯要他多吃些蔬菜,他也拒絕﹕「我不要吃」,幾乎要他做什麼,都是以「不要」來回應,或堅持自己的意見、主張,令家長生氣,這還子怎麼這麼不聽話?並開始懷疑這麼小的孩子是不是也有反抗期?要不要好好管教?該如何管教?

由他們這樣的行為表現看起來的確有反抗大人意見的傾向,美國人還將這時期孩子的行為稱為「Trouble two」,就表示這是一個麻煩階段的開始。然而,這也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開始。從孩子漸會說話,能以話語表達意念;會走路,擴大行動的範圍;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凡事都感新奇,都想探索、模仿、了解,因此他的小手、小腳、小腦袋整天忙個不停。在此同時他也發現自己是獨立的個體,發覺自己和生活情境的關係,了解自己具有操控環境的能力,逐漸可以獨立自主,亦有想要自主的意志。此外,他們也在了解大人的規範是什麼?試探大人能忍受的極限在哪裡?在此歷程中逐漸了解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

但是限於知識、能力和經驗的不足,一方面有自己的意見,並堅持己見,另一方面卻是心有餘而力未迨,譬如外出時要自己穿鞋子,卻拒絕穿襪子;鞋子又左右不分的穿上,爸媽要他換過來或幫他換,他又固執的非要這樣穿不可,不肯更換。類似的情形經常發生,你要往東,他偏要向西,十分不合作,造成父母親的困擾,親子關係亦緊張。

當孩子常常表示「不要」或和父母親意見相左時時怎麼辦呢?是看誰比較厲害,使對方讓步?或強迫孩子服從,使得孩子大哭大鬧?這樣的處置方式可能都無效,反而使大家都不愉快,也未適當的解決問題。不妨試試下列的方式﹕

1、? 當孩子表示不願意的時候就不要勉強,以「我是愛你」、「我是為你好」的想法強迫他一定要接受你的意見。

2、? 設法了解他拒絕的原因,以及他想要怎麼做,請他說給你聽或做給你看。當孩子無法清楚表達心意時,則可用猜測的方式及示範的動作做給他看﹕「是不是這樣啊?」多試幾次,了解他的想法。

3、? 提供一些選擇,而不直接拒絕他的想法,譬如天冷要他多穿一件衣服,他可能不願意,但告訴他「你自己去選一件最喜歡的衣服來穿。」他對自己能有選擇權感到滿意,同時也可以達到父母親原先的目的了。

4、? 當孩子肚子餓了、睏了、生病了、或處於陌生的環境裡,要孩子聽話、合作時比較不容易。因此,如需他的合作,最好避開這些情況,否則會使彼此情緒大受影響。

5、? 訂定行為的規則,讓孩子知道他該做什麼,或以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引導他去做,而不要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他不應該做的事上,譬如玩得正起勁,拒絕吃飯時,就以較能吸引他的方式說,「熊熊的肚子也餓了,我們請他一起來吃飯,他吃一口,你吃一口,看誰吃的比較多,就會長高高、壯壯的。」

6、? 以「我們一起來做」的方式,教他如何做,跟他一起做,鼓勵他自己做,做完後給予愛的鼓勵。幫助孩子明白你的期望,從「做中學」中也知道做事的方法。譬如家中新添了弟弟或妹妹,他也會過去摸摸、拍拍,此時趁機告訴他﹕「你也好喜歡弟弟呀?弟弟也喜歡你拍拍他耶,來,我們一起輕輕的拍拍,像這樣,你看他好舒服唷!謝謝哥哥!」

7、? 建立生活事物的慣例及順序,讓他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不要常常變化,當他能掌握這樣的過程,也較容易遵循這樣的過程,而有安全感,譬如睡覺之前要洗澡、刷牙,洗完後換上睡衣,父母親會和他一起看一本故事書,或親親他、抱抱他,再留盞小燈睡覺。

 

??? 當孩子想要自主,想要自己做事時,在沒有危及安全及健康的顧慮下,應多鼓勵他嘗試,邀請他一起做,減少阻止他的想法。不可有時鼓勵,有時限制,讓他無所適從,也不要為了一己之便,急於替他完成,就可降低他拒絕和不合作的可能性,還可培養他對自己的自信心,照顧自己的能力,走向獨立、自主。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事實上,時下在一些逐步富裕起來的地區,尤其是在一些富裕家庭,孩子們的生活、學習條件已今非昔比,不是太差而是太好,好得驕嬌二氣日濃,不思進取日甚,令有識之士不得不驚呼:「再富不能富孩子!」

   且不說飯來張口,食不厭精;衣來伸手,穿不厭新,單說這些富孩子如今使用的日趨高檔的學習用品,就頗令人咋舌:40元一盒的套裝活動鉛筆備受青睞, 50元一隻的文具盒尚屬平常,200元一隻的小書包不足為奇,300 元一套的叢書也屢見不鮮。據商場營業員介紹,如今價格高的並不滯銷,便宜貨倒少有人問津,高檔化已成為「時尚」。

   文具高檔,學習成績就能隨之而上嗎?一些出手大方的年輕父母認為,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絕不能再讓孩子像自己小時候那樣「吃苦」,別的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得有。殊不知,這樣做非但不是愛孩子,從長遠角度看,反而害了孩子。在孩子人格形成的雛形期,適當設置一些障礙,讓他們受些挫折,少花些錢,多動動手,逐步增強自力更生的意識,是對孩子的真愛,是給予孩子的終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如此,孩子感受生活艱難不易,珍惜父母勞動成果,激發吃苦進取精神,對其未來善莫大焉。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世界上最早擁有10 億美元資產的巨富,但他對子女的零花錢卻卡得很緊。台灣塑膠大王王永慶要求孩子早睡早起,不許亂花1分錢。如此富門寒教,令人擊節稱好。

   成由勤儉敗由奢,止奢當自年少始。為人父母者勤勞致富,可喜可賀;但孩子倘也跟著「富起來」,不能不引起人們的警惕了。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家裡一來客人,孩子就會變得"人來瘋",有時弄得我很尷尬。請問,怎麼改變這種狀況?

  家中來了客人,有的孩子會表現得尤其活躍,又跳又唱,還把自己心愛的玩具拿出來;食慾也大增,一會兒吵著吃這,一會兒又吵著吃那。人們都說,這是"人來瘋"。

  可能是平時家中生活太平靜,日復一日,氣氛單調,一旦有外人來做客,打破了往日的平靜,給孩子帶來了強烈的刺激,這是孩子發"人來瘋"的客觀原因。

  從孩子主觀上分析,是因為孩子具有較強的表現欲,而這種表現的慾望在自己的父母面前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於是便轉向在客人面前表現。因為,通常在客人面前的表現容易得到肯定、表揚和讚許,這便強化了孩子在外人面前的表現欲。

  孩子有表現欲並不是一件壞事。事實上,孩子的表現欲是為了引起成人的注意,希望成人對他們的肯定,從而得到一種成功感、滿足感。表現欲強的孩子往往具有較強的交往動機,這對於今後的社會化發展也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孩子已經掌握了在客人面前提出的要求被"駁回"的機會少,成功滿足的機會多。當然,孩子的判斷能力和抑制能力較低,有時在客人面前過於活躍,可能造成一些尷尬的局面,家長也不必當著客人的面斥責或處罰他,可以暫時地"忽略"他一下,不要過分在意他的表現,也可以設法把孩子從客人面前引開,讓他去做別的事。這樣,孩子很快就會平靜下來。事後,可以向孩子講清如何接待客人,如何講禮貌的道理,不要去嘲諷他,更不要等客人離開後"秋後算賬"。

  關鍵是平時,家長要多注意孩子的行為,多給他們獨立活動和取得成功的機會,讓他們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示和讚許,並多提供孩子參加交往的機會,使他們習慣於正常的交往活動,這對克服"人來瘋"是有效的。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家庭教育不利的精神垃圾有:
1、父母關係緊張。父母感情不和、常年爭吵不休、家庭氣氛緊張,使孩子生活在惡劣的氛圍中,孩子的身心備受摧殘,情緒消沉,煩躁不安,無心致力於學習。

2、父母脾氣暴躁。孩子常是父母壞脾氣壞性格的受害者,孩子整日膽戰心驚,極易產生變態心理,日後孩子的壞脾氣壞性格也會逐漸形成。

3、父母的不良習慣和嗜好 。一些家長認為這是小節小事,其實這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如酗酒、吸煙、賭博、懶散、不講衛生等都是孩子身心的腐蝕劑。

4、父母精神文明程度低下。如父母的語言粗魯、不負責任、自私貪婪、吹牛撒謊等都是孩子效仿的榜樣。望子成龍的家長們絕不可以低估以上這些精神垃圾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必須加強自身的修養,提高精神文明程度,盡快將家庭精神垃圾驅除出家門。

夫妻關係緊張對孩子身心健康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夫妻關係緊張往往會給孩子造成莫大的心理創傷。孩子有可能出現神經系統的紊亂,在一定條件下會導致神經官能症的發生。

2、夫妻關係緊張還會造成孩子的情緒緊張。夫妻經常性地動肝火、爭吵、漫罵等,都會妨礙孩子正常情感的發展。

3、夫妻關係緊張會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這種家庭的孩子,其性格大多具有暴躁、多變或遲鈍、膽怯、猶豫不決等特點。

4、夫妻關係緊張,孩子很難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樣家庭裡的孩子會感到周圍充滿敵意,進而認為社會上的人都是這樣,不願意乃至害怕與外人接觸。這種情況下,孩子難以產生對親人的誠摯愛意和對外人的友善感情。

5、夫妻關係緊張易導致孩子犯罪。孩子在這種家庭會產生壓抑感,其極有可能以某種方式宣洩出來。孩子以犯罪來「懲罰」父親的事例並非罕見。為了孩子健康成長和早日成材,家長們應營造一個和睦溫馨的家庭氛圍。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聽他人說你的孩子

  自己養著孩子,人家看著你的孩子;養孩子的並不明白自家孩子怎樣,疼愛者只說乖,淘氣者當人亮醜,無論如何,只看到一面。而他人,卻將你的孩子多方位進行過觀察,竟能說出一二三點來。這其中最重要的是,他人看到的不是關在家裡,摟在懷裡的孩子,而是置身外界、社會環境之中的孩子。在家裡,孩子們幾乎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舒舒適適、順順當當地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無需處理什麼矛盾,也無需平衡什麼問題;而一旦出了家門接觸外界,儘管是小孩子的世界,問題也全不是在家裡那樣了。在家是好孩子的,出了門往往不知所措;而在家裡淘氣的,當他置身孩子堆時,就有可能成為「孩子王」,很可能是好樣的。當然,並不盡然。但只有當孩子走出家門,離開了我們的懷抱才能表現出他們的自我。這個自我一般是在我們眼皮底下完成的,只是我們往往「當局者迷」罷了。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庭保健報
  個性是個體對外界事物或刺激形成的一種穩定的態度與看法,具有獨特性,不因外界影響而改變。而任性卻是指放任性情,由著自己的性子辦事。因此,個性與任性雖只有一字之差,卻意別千里。

  生活中有些父母容易混淆兩者的概念,把任性誤解為個性,孩子不守紀律,不講道理,還覺得高興,認為孩子有個性,加以肯定,乃至給予讚美。這樣會使得孩子在個性與任性中陷入迷茫,分不清是與非,在學校和家中,全由著性子來,有了缺點,父母講不得,老師說不得,稍受一點委屈,就接受不了。

  把任性當個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溺愛的結果,過分寵愛孩子,對孩子的過分頑皮、無理要求加以慫恿,生怕孩子受到委屈;或是以不正常的心態看孩子,把孩子的缺點也看成是優點,孩子越是任性,就越是感到得意,覺得孩子有個性、有出息。溺愛和不良的心態,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與今後做人都會產生一定誤導。

未成年孩子由於思想的不成熟性,對很多事物難以辨別,分不清是非。但作為父母還是應當多加教育、引導,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性格與習慣,將來才能適應社會發展。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大洋網--現代育兒報
  寶寶進幼兒園不久,很快就學會了「嶄新」的說話方式,「NO」。孩子說第一聲「NO」時,母親會覺得很逗,因為孩子有「思想」了。

  但母親不久便被孩子那聲聲的「NO」弄煩了!因為孩子對她的命令和要求,一律說「NO」,孩童在向大人的權威挑戰。幼兒專家認為,幼童這種反應是正常的,關鍵在於,大人如何改變和防止孩童說「NO」的逆反心理。

  技巧1 直接說出理由

  一個初進幼兒園的孩子,吃完午餐,想出去運動場玩樂。他指著外面說:「我想玩。」我如果說:「不可以!現在你要去睡覺,不能出去玩。」孩子除了知道老師不同意外,也學了一次「不」的用法。所以,回答應是:「吃完飯後,就要準備睡覺。我們下午才能出去玩。」從這個沒有「不行」字眼的回答,孩子懂得了「我現在不可以出去玩」的意思。

  技巧2 理解感受的表達

  午飯時間到了,吉吉正玩在興頭上,她央求道:「再玩五分鐘……」老師如果說:「不,現在就去!」這不僅讓孩子失望,更讓她感到否定詞的「力量」,說不定回家後,很快會用這個「不」來對付父母。所以我順著她的感覺說:「我也不想打斷你,因為你玩得正高興呢。但我們的午飯時間到了。」我牽起吉吉的手,把她帶離現場。

  技巧3 直接陳述問題

  朗朗喜歡出去散步。一天,烏雲密佈,看樣子快要下雨了,他要求:「我要散步。」我如果說:「不能出去!」孩子聽到的首先是「NO」,他以後自然會模仿的。所以我說:「我也想帶你出去玩,但你看天要下雨了。等明天天氣好了再出去玩好了。」我擺出困難所在,讓孩子意識到這時不能出去。

  技巧4 同意口吻押後實行

  莎莎個性好動,喜歡吃甜食,兩杯果汁喝完後,她要求道:「再要一杯。」如果老師說:「不,你喝太多了!」老師的話,讓孩子經歷一次直接被拒絕的體驗。這時,老師應搖搖頭,告訴她:「好的,但要等到下午吃點心時再喝吧。」孩子聽到的是同意式的回應,只是要耐心地等到下午點心時間。

  技巧5 給自己時間考慮

  東東原在捏泥土一組玩,但他很快不喜歡這活動了,向我請求道:「我要玩球。」我一時拿不定主意,便婉轉地對孩子說:「你給我時間想想好嗎?」這樣既可避免直接衝突,又讓孩子知道,老師正嚴肅地考慮他提出的問題呢。

  這是避免直說「NO」,但同樣達到「不」的效果,反之,則帶來負面效果,要消耗大人多少的精力與體力啊。想想看,用哪一個辦法,更划算呢?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據英美科學家分別進行了兩項有關兒童腦部的研究,顯示人們在孩子時代腦部受了創傷,長大後可能出現性格暴戾及反叛等問題,另外,兒童如果吃得太多糖果,日後便有較大機會變成酒鬼。
  英國兒童健康研究所分析了兩名小時候腦部曾意外受創的人,發現他們到了十來歲時,不約而同的有容易沮喪、暴躁等問題,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暴力行為,也不懂得判斷自己的行為可能導致的後果,而且毫不關心別人的感受。他們其中一人曾因欺負同學幾乎被趕出校,另一人更曾犯刑事罪,以及酗酒和吸毒。兩人腦部受創的部位,都是前額葉前側(即眉額一帶),這個部分正是負責控制行為和抑壓衝動。

  另外,美國科學家發現,人們對酒精和糖果的嗜好,源自腦部同一個部位,所以如果兒童經常無法自制地吃很多糖果,他們便很可能無法抗拒酒精的誘惑,長大後變成酒鬼。雖然這是先天的基因遺傳問題,但如果及時察覺孩子嗜吃糖果,亦可以通過種種方法,避免他們酗酒。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寶貝生長發育的過程中,父母應對孩子的視覺發育有一定瞭解。這樣,一旦孩子的視覺發生問題,特別是發生一些不容易被察覺出來的眼疾時,就可及時發現,盡早為孩子治療或矯正。

  寶貝的視覺發育過程

  1個月

  * 新生兒具有生理性遠視,即看不清近處而容易看見遠處的東西,對於紅色較敏感。

  * 出生2周對向自身方向移動、來自半米遠的光線,兩眼做出向內轉動的動作。

  * 出生3周能注視較大的物體並分辨出顏色,兩眼可單方向追隨物體的移動。

  * 俯臥時,當懸掛的彩色氣球、玩具等從距離寶貝腳上方10-15厘米的地方向頭部移動,至臉上25-30厘米時,能跟蹤注視。

  * 將物體從寶貝頭的一側慢慢移動到頭的另一側(移動180度),當移到中央時兩眼能跟隨著看,但追視範圍小於90度。

  * 當眼受到強光作用時瞳孔立即縮小,觸及眼睛時會眨眼或瞇眼,眼睛出現不協調運動。

  2個月

  * 當撥浪鼓從寶貝的腳移向胸上方時,能轉過頭來注視物體或注視大人拿玩具的手。

  * 玩具在眼前晃動時能立即注視玩具,視野範圍超過90度,距離在1米左右。

  3個月

  * 兩眼不僅能夠追隨移動的物體,並且頭部會隨之轉動。

  * 先將醒目的玩具放在桌上,再把寶貝抱在桌邊輕敲桌面,會立刻明確地注意玩具。

  * 讓寶貝仰臥並頭偏向一側,拿撥浪鼓給寶貝看。待寶貝注意到後,慢慢把撥浪鼓從一側移到另一側,兩眼可跟隨撥浪鼓至中線。

  * 寶貝仰臥時將撥浪鼓從其頭上部向胸上方移動,兩眼能跟隨撥浪鼓上、下移動。

  * 寶貝仰臥時把撥浪鼓拿到其胸上方,引起注意後拿著撥浪鼓圍繞面部轉圈圈,目光有時能跟隨撥浪鼓轉動,但不很隨意。

  * 當撥浪鼓到達寶貝胸上方中線時,能夠立即注意。

  * 仰臥時將撥浪鼓放在寶貝手中,能注視手中的撥浪鼓而不是看附近的東西,但還不能舉起來看。

  * 先把桌面上的物體拿開,然後抱寶貝坐在桌邊,能自發地注視桌面或桌面上自己的手。

  * 把大物體放在寶貝視線內,如方木或杯子,能夠持續地注意。

  4個月

  * 將玩具拿到胸上方,看到玩具後雙臂便活動起來,但手不一定會靠近玩具,或僅有微微抖動。

  * 讓寶貝仰臥,頭偏向一側,當玩具從一側進入寶貝視線時會引起注意。

  * 將玩具放在寶貝手中會握住,將玩具舉離小床前並注視玩具。

  * 將玩具在寶貝對側移動,兩眼及頭會從一端跟隨到另一端,達到180度。

  * 看到小物體後會用一隻或兩隻手去接觸它。

  * 把一個有黑白相間條紋的圓筒放在寶貝眼前,同時水平方向移動、轉動圓筒,眼球會追隨圓筒來回轉動。

  5個月

  * 當玩具掉在寶貝看得見的床面上,或當寶貝正在明確注視玩具時,大人移動玩具能轉頭去尋找。

  * 當小紅球慢慢移動過桌面且讓它掉到桌下時,能將頭轉向桌邊,看著小紅球消失的地方。

  6個月

  * 能夠坐起,當頭和眼隨物體做較大轉動時身體能隨之轉動,對色彩鮮艷的玩具能注視30秒。

  * 寶貝仰臥,當讓他看到撥浪鼓或懸掛的玩具時,兩手立即去抓握。

  * 讓寶貝坐在桌邊,看到桌上的玩具會用兩手去抓握。

  * 當玩具掉落或將寶貝手中玩具拿下來,放在床上寶貝看得到的地方,會追著玩具並滾過去將玩具拿在手裡。

  * 當玩具從桌子一邊移向另一邊,然後再從桌邊滾下去時,會轉頭追找,並低頭尋找桌子底下的玩具。

  7-12個月

  * 7個月時,看見玩具或其他東西不再兩手同時伸向物體,而是伸出一隻手去夠。

  * 9個月時,能注視畫面上的單一線條,視力大約達到0.1左右。

  * 12個月時,大多數能撫弄玩具並注視近物,可按照大人的指令指出自己的鼻、眼或頭。

  2-5歲

  * 兩三歲時,視力大約達到0.5-0.6,已經快接近成人視力,但此時極易使視力喪失。

  * 四五歲時,視力大約為1.0,各種眼部生理反射已形成並趨於穩固,此時已不易喪失視力。

  6-8歲

  * 六七歲時進入成人的視覺。

  * 8歲時各種眼部反射已經比較穩固,視力發育基本結束。

  寶貝視覺發育測試法

  1個月:寶貝仰臥,大人在他的視線裡走來走去,如果眼睛能隨著走動的人移動即為正常。

  2個月:大人拿顏色鮮艷的玩具在仰臥的寶貝面前晃動,如果寶貝能立刻看到並注視玩具即為正常。

  3個月:寶貝仰臥,大人把紅球舉到寶貝的臉上方20厘米處,搖動紅球引起他的注意,再將紅球從他的頭一側向中央,再向頭的另一側(180度)慢慢移動,觀察寶貝的頭和眼睛是否隨著紅球轉動180度,重複做3次。如果寶貝完全注視著紅球,視線能跟蹤紅球180度(有時視線不連貫)即為正常。

  6個月以上:大人手拿紅球,並讓其與寶貝的眼睛在一個水平線上。在寶貝注意到紅球後立即鬆手,讓紅球落地但手仍保持原姿勢,如果寶貝立即低頭尋找(但不一定能找到)即為正常。

  愛心提示:

  給3歲以下的寶貝測試視力較為困難,只能大致估計。除了採用以上的常用方法外,如果大人用一物品遮蓋住寶貝的一隻眼後,寶貝表現出不停地笑,說明有視覺;如果引起寶貝恐懼,可能存在視力障礙。

  寶貝視覺障礙觀察法

  1.眼球有無震顫現象

  觀察寶貝在眼球轉動時有無震顫,如果眼球快速度地左右抖動,很可能存在著視覺障礙。

  2.眼睛追蹤物體的能力

  把一個直徑10厘米的紅色絨線團,放在離寶貝眼睛15厘米遠的地方。1個半月的寶貝,眼睛能隨著紅絨線團自右向左或自左向右移動90度;4個月的寶貝,兩眼能隨著紅色絨線團從右向左或從左向右移動180度。

  3.是否出現應答性微笑

  2個月的寶貝當有人面對著他並逗他時(但不能發出聲音,也不能觸及寶貝身體),會出現應答性微笑。

  4.眼睛注視物體的能力

  寶貝到了4個半月時,兩眼能注視放在桌上有顏色的小丸,如糖丸、彩色小球等。

  愛心提示:

  如果寶貝在4個半月時,上述幾項檢查都達不到正常要求,可能存在著視力障礙,及早去眼科做進一步檢查。但寶貝的視力發育存在著個體差異,有的寶貝提前一些,有的寶貝稍晚一些,只有出現明顯的遲鈍才有可能是存在視力障礙。

  寶貝視覺發育促進法

  1個月——

  * 將色彩鮮艷帶響聲的玩具,放在距離寶貝的眼睛25厘米處,邊搖邊緩慢移動,吸引寶貝的視線隨著玩具和響聲移動。

  * 坐在寶貝對面,一邊喊他的小名一邊移動大人的臉,讓寶貝注視大人的臉並隨之移動。

  2個月——

  * 大人將紅球、鈴鐺或其他色彩鮮艷的玩具拿到寶貝面前,待引起寶貝注視後再緩慢移動物體,吸引寶貝的眼睛跟著物體移動,提高他的注意力。也可試著給寶貝看一些畫片,提高寶貝的注視力。

  3個月——

  * 當寶貝在床上仰臥時,大人用紅絨球或色彩鮮艷的物體,在寶貝眼前緩慢地左右來回移動,吸引寶貝向著紅絨球的方向移動追視紅絨球。

  4個月——

  * 寶貝仰臥,用繩在寶貝眼前系一晃動的玩具,鍛煉寶貝視覺和夠取物體的能力。

  5個月——

  * 讓帶響的玩具從寶貝的眼前落地,發出聲音,看看他是否用眼睛追隨,並伸頭轉身尋找。如果能隨聲音追尋就將玩具拾起給他,以示鼓勵。

  6個月後——

  * 經常給寶貝看一些形象逼真的玩具和圖片,並告訴圖片名稱,逗引寶貝用眼去尋找,用手去指,反覆練習可促進寶貝的聽視覺和動作協調發展。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據報道,對於今天的10歲孩子們來說,每天花幾個小時看電視或玩電腦似乎已經是家常便飯。但是,他們知道爬樹、建沙堡或是在草地上打滾的樂趣嗎?

  英國專家最近提出了10歲以下兒童應該做的32件事,計算機遊戲並不在列。

  英國國際遊戲協會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發現在如今孩子的生活中,很多曾經帶給他們父母童年無限美好回憶的傳統遊戲已經消失了。為此,專家們制定出一個10歲以下兒童遊戲清單,列出了他們應該做的32件事。

  它們分別是:

  在草地上打滾、做泥餅、玩麵團、找蝌蚪、用花瓣做香水、做紙面具、建沙堡、爬樹;在花園裡挖地洞、用手和腳畫畫、過家家、描臉蛋化妝、在海邊沙子裡埋小朋友、自己烤麵包、堆雪人;做泥塑、拾垃圾、在花園裡露營、做簡單的飯、養小動物、采草莓、耍棍子、區分五種鳥類;認識一些蟲子、騎車過泥坑、放風箏、種樹、用草和樹枝造鳥巢、在公園裡找到10片不同的樹葉、種蔬菜、早上幫父母準備早餐、在花園裡玩軍事進攻遊戲等。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只要能站起來,就能為人服務。剛學會走路的幼兒喜歡幫人,並且會因為幫助別人做事而感到自豪。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個重要成員。這能改變許多小孩的怪異行為。同時,在勞動中也能培養起孩子許多寶貴的品質,如責任感、獨立性、自信心,以及珍惜時間和愛惜勞動果實等。

  你在孩子身上培養的為他人服務的潛能,不管他今後到哪兒,都將使他受用終生。教育孩子:"要像你希望別人對待你一樣對待別人。"然後積極創造機會讓為別人服務,長大後他會很有能力並且充滿自信心。你會看到孩子不但樂於奉獻,而且還將在更優雅的領域,諸如禮節、慈善、好客等方面讓你自豪。

  教不到兩三歲的孩子削蘿蔔,刀很危險,他很可能削了手,但你若教他,讓人吃驚的是他能很輕易的學會。

  要從小做起,在孩子剛學步時,也讓他參加清掃小組,即使至今為止你家小組只有爸爸和媽媽。給他一塊抹布--這會讓他在你身邊忙碌。這遠比在廚房裡打碎的漂亮酒杯有價值!隨著孩子逐漸有能力有信心,不斷介紹技巧給他。

◆ 孩子能做的家務活:

  1歲半
  為自己拿尿布;把用完的尿布仍到垃圾箱裡;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顛倒了的家庭教育——該管不管,該放不放

節日放假,朋友帶孩子到家裡串門,兩個孩子一起玩——一個三歲,一個一歲半。朋友的孩子玩了一會兒,好像不感興趣,就在房間裡遛達,東瞧西看。媽媽立刻開始管教:「去玩玩具!」「別動那個。」「別拿妹妹的東西。」我問朋友,「在家你也這樣管她嗎?」「是呀,她就不能自己呆一會兒。」我對朋友說:「你管得太多了。妞妞的這些活動既沒有什麼危險,也不妨礙別人,讓她自己去玩吧。」
看看周圍的家長,這個問題很普遍。許多家長對孩子的管教不合理,事事都要說,孩子的一舉一動都要管,不能給孩子提供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干涉孩子的自由活動。孩子自己吃飯怕弄髒了衣服,穿衣服嫌慢,包辦代替,該放手的時候不能放手。幼兒園的老師反映,很多三歲的孩子不會自己吃飯、穿衣服,自理能力特別差。這與家長的教養方式不無關係。

與此相反,在另外一些方面家長又管得太少了。例如,孩子提出的要求,不管合理與否,一概滿足;對孩子疼愛無比,溺愛無限,吃得最好,穿得最好,用得最好,孩子的開銷佔了家庭收入的一半之強。隨著社會的發展,收入的提高,投資於孩子的教養當然無可非議;但是對孩子的要求一味遷就,該管不管,使孩子從來沒有經歷過挫折,容易養成孩子執拗、任性的性格特徵,對孩子的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

孩子通過活動探索周圍世界,發展各種能力,這是由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決定的,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給孩子創造自由探索的良好環境。因此,應該把家裡佈置成最適於孩子活動的環境,在時間、空間和遊戲材料上滿足孩子的活動需要;對孩子沒有危險、對大人沒有妨礙的各種活動都應該鼓勵;影響孩子發展、危險的活動以及孩子的無理要求都應該禁止。

只有當家長瞭解什麼是孩子的真正需要,把顛倒了的位置擺正過來,該管就管,該放就放,才能為孩子的成長助一臂之力。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孩子小就沒有壓力嗎?

一般人都認為童年是無憂無慮的,果真如此嗎?心理學家調查發現,即使3、4歲的孩子,也會有壓力。那麼,什麼是壓力?為何那麼小的孩子就會有壓力呢?
簡單地說,只要是令人感受到威脅、束手無策,情緒處於緊張狀態的情境,就算是壓力。

每個孩子的氣質、個性特征剛出生時就各不相同。一般而言,那些比較敏感、內向、神經類型較弱(如抑郁質、粘液質)的孩子承受挫折的水平低,容易感受到壓力。譬如:上學第一天對大多數孩子而言都是興奮的,但那些內向的孩子卻往往顯得很焦慮。另外,考試、換老師、和小朋友打架、搬家、和陌生人相處等,都可能成為造成孩子壓力的直接原因。

一般來說,兒童的很多壓力都是暫時性的,會自然地消退。但有些壓力可能會長期存在,使孩子造成失眠、沒有胃口、精神散漫、愛哭鬧、作惡夢,甚至退縮到吸吮指頭的行為。如果你發現孩子有上述症狀時,應該仔細觀察、或者親自和孩子談談,看看是什麼事情造成了孩子的壓力。很多情況下,孩子自己也往往不了解原因何在?這時您就應該依據自己的觀察進行分析判斷,然后對症下葯,幫助孩子解脫困境。

如果孩子是由於陌生情境的刺激而產生了壓力,父母就應該幫助孩子去發現新環境中有趣的事物,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去積極地適應環境;如果是由於學習成績不理想而產生了壓力,父母就要和孩子一起認真分析一番考試成績差的原因,進行積極的補救與改進;如果孩子壓力的產生是由於和小朋友處不好關係,父母則應該著力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合作能力。此外,如果父母在面對壓力能保持冷靜鎮定的話,孩子也會學到從容不迫地解決困難的方法。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的父母工作忙,對孩子雖然在生活上照顧得無微不致,但是卻往往忽視了孩子心理上的需要。其實許多的孩子都會覺得家裡沒人關心他,沒人好好聽他說話。教育專家提醒父母,一定要抽出時間聽孩子談話。而且一定要放下手頭的工作,用談情說愛的態度來傾聽孩子說話。

  教育專家指出,傾聽孩子說話,專心很重要。孩子的敏感度高,可以很輕易地就看出父母是否在敷衍他,是否在認真地聽他說話,如果一次兩次不專心,孩子就會放棄與父母的交流了。所以你不妨利用下班回家的路上,收聽新聞,或者買張晚報瞭解當天發生的事件。這樣你一回到家裡,就可以省略瞭解當天新聞的環節,和孩子一起聊聊了。正是因為父母的時間有限,所以更應該在有限的時間裡,專心地聽孩子說話,以便取得最佳的效果。只要家長以認真的態度對待孩子,孩子一定會發現的,知道爸爸媽媽是愛自己的。生活在一個溫暖的家庭中,孩子是不容易發生問題的。

  職業媽媽們都會遇到怎麼與孩子交流的問題。一天工作很累,回到家裡,又有一大堆的家務要做,孩子還會纏著你不停地問東問西。心煩的時候難免會對孩子大喊大叫,過後自己也很後悔。其實,你不妨和孩子坐下來談一談,上小學的孩子也應該學會分擔家長的苦惱。告訴孩子,你的工作很忙,希望他能幫助你做家務,等家務完成後,再坐下來聊一聊孩子的事,家裡的事,總之是兩人都感興趣的事。這樣一來,孩子也理解了媽媽,媽媽也不會忽視了孩子。自己快樂,孩子也快樂。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來,小學生低齡入學越來越多。有些家長為孩子能及早入學就讀,千方百計找關係,托人情,甚至不惜改戶口虛增年齡。但不管家長是出於何種目的讓孩子提前入學,其結果往往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不利的影響。

  其一,有可能影響孩子的心智健全,為孩子的心理健康埋下隱患。學前期幼兒的思維尚處於具體階段,在其思維還沒有發展到相應的階段,大人就強行讓其接受暫時還無法理解的事物,孩子就有可能產生思維障礙,甚至會在孩子思維發展中種下一個難以逆轉的“病灶”,進而對孩子心智的健全產生負面影響,久之還有可能形成心理障礙,並發展成心理疾患。

  其二,孩子的年齡嚴格來說可分為生理年齡和心理(行為)年齡,一般情況下,二者是相適應的。兒童最佳入學年齡主要受其生理和心理發展水平的制約,生理成熟是影響孩子個體心理發展的重要內部條件,一定的生理年齡有一定的行為特征。孩子的成長是多方面的,哪一方面滯后都會影響其進步,如果低齡入學,其行為年齡相對滯后,生活自理能力、動手能力等不如他人,與同學不同步,久之則會使孩子事事處於落后狀態,將傷及孩子的自信心,形成自卑心理。

  其三,會對孩子的生理發育、身體健康造成損害。讀書雖是腦力勞動,但費精耗神也傷身。小學階段的教學內容、課業負擔是按照學齡兒童的心理和生理發展水平設置的,提前上學就有如“小牛拉大車”,這等於人為地加重了孩子的精神和生理負擔。即便是學前就有相應基礎的孩子,一開始可能比較適應甚至有優勢,但往往越往后隨著課程內容的加深,其優勢將會喪失殆盡,甚至還難以趕得上趟兒,不得不疲於應付,身心處於疲憊狀態。

  因此,從有利孩子成才的角度考慮,家長不必讓孩子過早入學,而應在學齡前就根據自己的環境和孩子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


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