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性格特徵在幼小的時候基本定型,雖在以後成長過程中有一些改變,但這種變化似乎不太明顯,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人在幼小成長髮育階段形成的自我個性,會影響到他未來的學習、事業、婚姻、家庭和社會等方方面面的領域。培養正常健康的寶寶,才給他未來的成功奠定根基。
根據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教授卡斯比發表報告,3歲幼童的言行就可預示他們成年後的性格。這一報告為「三歲看老」的說法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在英倫三島引起轟動。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對1000名3歲幼兒進行了面試,每名幼兒都被問了22個行為特點方面的問題。根據面試結果,這些幼兒被分為充滿自信、良好適應、沉默寡言、自我約束和坐立不安5大類。
2003年,也就是當他們26歲時,卡斯比等精神病學家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並且對他們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
當年被認為「充滿自信」的幼兒占28%。小時候他們十分活潑和熱心,為外向型性格。成年後,他們開朗、堅強、果斷,領導欲較強。
40%的幼兒被歸為「良好適應」類。當年他們就表現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煩意亂。到26歲時,他們的性格依然如此。
當年被列入「沉默寡言」類的幼兒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類。如今,他們要比一般人更傾向於隱瞞自己的感情,不願意去影響他人,不敢從事任何可能導致自己受傷的事情。
10%的幼兒被列為「坐立不安」類,主要表現為行為消極,注意力分散等。如今,與其他人相比,這些人更易於對小事情做出過度反應,容易苦惱和憤怒。熟悉他們的人對其評價多為:不現實、心胸狹窄、容易緊張和產生對抗情緒。
還有14%的「自我約束」型幼兒長大後的性格也和小時候一樣。
卡斯比教授指出,父母和幼兒園老師務必認真對待小孩子的所作所為。不過,他也承認,一個人的性格到成年後又改變的情況的確存在,父母的撫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會環境的變化對一個人的性格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要看孩子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成長以及在什麼樣的老師指導下學習和發展,若是父母、老師和社會的友人給予正確健全的身體力行的影響,其未來的發展走向就比較樂觀,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