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是一個人在社會中十分重要的資產,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愈趨急促的生活節奏,一個人不可能懂得所有事情,要完成手頭上的工作,必須依靠身邊的人協助不可,在預期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相處日增的情況下,如何掌握人際關係、社交技巧,將是小朋友成長一個重要考驗。
成長綜合服務中心主席黃重光醫生(左),便認為良好的社交發展,是孩子生存得快樂和成功與否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今期請來黃重光醫生,解說兒童社交發展進程。
嬰兒期﹕被動階段
成長綜合服務中心主席黃重光醫生(左),便認為良好的社交發展,是孩子生存得快樂和成功與否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今期請來黃重光醫生,解說兒童社交發展進程。
嬰兒期﹕被動階段
科學家們研究發現,任何人工光源都會產生一種微妙的光壓力,這種光壓力的長期存在,會使人、尤其是嬰幼兒表現得躁動不安、情緒不寧,以致難於成眠。同時,讓寶寶久在燈光下睡覺,進而影響網狀激活系統,就會使他們每次睡眠的時間縮短,睡眠深度變淺而容易驚醒。
此外,寶寶長久在燈光下睡眠,對孩子的視力發育大大不利;睡眠時熄燈,意義就在於使眼球和睫狀肌獲得充分的休息,長期暴露在燈光下睡覺,光線對眼睛的刺激會持續不斷,眼球和睫狀肌便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這對於嬰幼兒來說,極易造成視網膜的損害,影響其視力的正常發育。
年輕的父母或許會說,我們的孩子經常不能好好入睡,他怕黑,而且我們在同一個房間里,孩子睡覺的時候,大人往往還在活動,開燈有時候是不得已的。我們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看看能不能避免這樣的狀況:
1、孩子怕黑:請回憶一下家里有沒有人曾經利用黑夜的恐怖氣氛來威脅孩子入睡(比如家里的老人和保姆對孩子說,如果再不好好睡覺,鬼就來抓你走,你再也看不到爸爸媽媽了)。這是造成孩子懼怕黑夜的一個很普遍的原因。解決的方法是,帶孩子在月光下散步,告訴他黑夜很安詳很美麗,在孩子睡覺時把他最喜歡的玩具熊和布娃娃放在枕邊,把孩子的被角掖好,最后拉上窗帘、熄燈。
2、孩子還不願入睡:不要大吼強迫孩子睡覺,如果時間還早,可以給孩子講些故事,條件是,故事講完了,就得乖乖地熄燈睡覺。記住,不要講恐怖故事。
3、如果父母和孩子在同一個房間:不要讓光源對著孩子,盡量使用小台燈,更不要看電視,即便是把音量放到最低。如果可以的話,在睡床與光源之間,用隔屏或布帘加以遮擋。
4、孩子遇到惡夢: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陪伴孩子到他再次睡著為止,甚至可以和他睡一個晚上,而不要利用開著的台燈來為孩子驅趕惡夢。
攻擊性行為形成的關鍵期是嬰幼兒階段。這期間年輕的父母不僅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而且食物也優先供應孩子,甚至不讓孩子與他人分享,這樣容易導致孩子佔有慾旺盛。家長的嬌寵放縱,極易導致孩子為所欲為,稍不如意就以 「攻擊」的手段來發洩不滿情緒,甚至發展到以攻擊他人為樂趣的地步。攻擊性行為有著明顯的性別差異,一般男孩的攻擊性比女孩更突出,男孩受到攻擊後,會急切地去報復對方,如果任其發展到成年,這種攻擊性行為就可能轉化為犯罪行為。
心理學家認為,攻擊是宣洩緊張、不滿情緒的消極方式,對兒童的發展極其有害,必須進行糾正。家長可以採用「轉移注意」法,對有攻擊性行為的獨生子女給予較多的關注,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來轉移其注意力,這樣可以培養興趣、陶冶性情以達到「根治」的目的。例如:消耗能量,在孩子情緒緊張或怒氣沖沖時,可以帶他去跑步、打球或進行棋類活動;培養文化興趣、繪畫、音樂是陶冶性情的最佳途徑。引導孩子經常從事這類活動有助於恢復他們的心理平衡,乃至逐漸轉移攻擊性行為。
案例
媽媽帶著剛滿9個月的琪琪,到門診注射疫苗,剛進門,琪琪就制盯著醫師看,不一會兒琪琪的面部表情就開始僵硬,眉頭緊縮,接著就放聲大哭。這一哭便一發不可收拾,任誰也無法安撫,直到琪琪被抱離門診,哭聲才停下來。最近發展到一見陌生人就哭,而且很黏人,媽媽一走開就哭。醫師說這就是典型的認人時期的正常反應,不必擔心。
找出寶寶哭啼的原因
剛出生的小寶寶,對於任何周圍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刺激,或是身體不適,都是用哭來表達。所以剛出生一兩個月小寶寶的哭泣,一般不是因為認生。那時寶寶的哭泣多是肚子餓了、尿布濕了、驚嚇或是周圍環境讓他感到不舒服等原因。如果這些都不是,就要看醫生了。
6~12周 寶寶最愛哭
6~12周的寶寶最愛隨意哭泣了,這時候寶寶的知覺除了聽覺外,視覺也開始漸漸成熟,逐漸辨識周圍不同的事物:從1個月大的黑白模糊影像、2個月大的黑白清晰影像到4個月大的彩色影像。這時的寶寶雖然不會認生,但會出現黏人的情況,在四五個月大時,。
4~6個月 寶寶最黏人
寶寶最會黏人的時期在4~6個月,原因是此時寶寶漸漸發展出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寶寶會要求媽媽更多地陪伴在自己身邊。他會主動跟人家玩,好奇心與日俱增,雙手會握著東西晃動發出聲響。但是當沒人理他時他會害怕、哭泣。這個時期也是他對周圍環境認識、注意、學習的階段。
爸媽應對之道
這時候的爸媽,要多花點時間陪寶寶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同時也可以開始訓練他的注意力,比如買一些鮮艷的、會發聲的玩具,擺放在床邊讓他隨時玩耍。不但可以培養寶寶將來的音樂素養、增加他視覺的刺激,也可以稍微分散他的注意力,不至於太黏人。
未雨綢繆
有經驗的父母都很會察言觀色,在寶寶尚未產生明顯的情緒反應和哭泣之前,就用他最喜歡的玩具或聲音來轉移他的注意力。不要等到寶寶大哭起來再安撫。
寶寶認人過程
由於4~6個月能夠較清楚地看東西、聽聲音,所以這個時候的寶寶已經能夠辨別出身邊親近人的聲音影像。當嬰兒一直哭鬧不安時,父母的影像和聲音,可以產生安撫的功效。事實上,在4~8個月大時,寶寶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翻身、探索,以及坐和爬的動作練習上。和周圍人和事物的互動也越來越多,喜歡和人玩躲貓貓的遊戲。在這個過程中,身邊的人逐漸成為寶寶熟悉的人,當看到陌生人出現時,寶寶就會出現害怕、害羞等表現。
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這個時期是寶寶認識爸爸媽媽、建立深刻印象的關鍵時期,因此爸媽可以利用這個時期與寶寶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7~8個月 寶寶開始認人
7~8個月的寶寶,開始熟悉他身邊的人了,誰是一直在照顧他的人,誰是陌生人,小傢伙心裡已經很清楚。所以當陌生人出現時,就會表現出敵對態度,這就是認人行為。而對於長期照顧他的人,寶寶會越來越依賴,當別人企圖將他抱離媽媽時,他就會因為環境的改變而哭泣。
8~9個月 寶寶容易無理取鬧
8~9個月的小寶寶正好處於認人期的關鍵時候,經常會因為陌生人的出現而哭哭鬧鬧。爸媽們勞累一天回到家裡,總是面對一個哭哭啼啼的寶寶,難免心裡不舒服,可能會責罵孩子。
不能用責罵的方式
現在經常在新聞報道中看到有虐待孩子的事件,或許其中就有認生的寶寶。要知道寶寶離開父母會很不適應,所以才會有強烈的情緒反應。若是爸媽用責難或是懲罰的方法來對待小寶寶,孩子就會對爸媽失去信賴。
及早發現 及早補救
這樣的孩子,無法從父母那兒得到心靈上的安慰,在以後的人格、認知發展中就會遇到障礙。以後可能會形成怪癖的性格,行為也會比較乖張,以致形成惡性循環,造成親子關係緊張。
這時如果不能及時補救,很可能會演變成分離焦慮症。寶寶便非常容易激動、哭泣。有的寶寶因為長期難以得到情緒安撫,很容易造成日後緊張的親子關係。
如何陪同寶寶度過認人期
究竟應該怎樣才能夠讓寶寶安然度過認人期呢?盡可能地應答他的請求,發揮最大的耐心,適時摟抱以分散寶寶注意力,這是處理的重點原則。大致上,寶寶一天的活動,是有些連續又有點兒片段的行為。意思是說,寶寶到了這段時期是由會坐轉而會爬,從僅能觸摸抓取身邊的東西,進而擴展領域,能把較遠的東西拿到手。而且視覺和聽覺成熟,敏銳和平衡感也有很好的發展。
這個時期的寶寶,扶著欄杆走、在沙發上爬上爬下、快速拿走東西放進嘴巴,都是他的專長。但是他人格和情緒反應的建立,還是需要父母來幫忙完成。
適時回應寶寶的需求
對於這個時期的寶寶,要盡量順應他的需求。例如,睡覺時不要驚醒他,或是輕輕呼喚他的名字;跟孩子一起玩耍,不要因為有事情要做就強迫孩子睡覺或是幹別的;哭泣的時候要好好安慰他或是擁抱他,讓他有足夠的安全感,這些才是回應孩子最好的方式。
根據寶寶的情緒給予安撫
當寶寶見到我們有很高興的表情時,我們也要用開心的表情來回應他。如果寶寶一見到我們就大哭,千萬不要露出緊張或是厭惡的表情來。這個時候寶寶的哭泣也許只是向我們撒嬌,要我們安撫他一下,爸媽應該及時回應。
摟抱對寶寶的重要性
摟抱對寶寶的意義很大,在整個幼兒的成長過程當中,父母的摟抱是不可缺少的。寶寶可以從爸媽的摟抱中,感受到父母的關注、安慰和滿足,他能深深地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
分散寶寶注意力
萬一用盡各種辦法,寶寶還是哭鬧不止該怎麼辦?分散注意力是個不錯的辦法。不過這得有賴於父母要知道寶寶平時喜歡什麼。拿著寶寶喜歡的玩具,或是發出寶寶喜歡的聲音來轉移他的注意力,可能會有很好的效果。
醫師叮嚀
黏人期到認人期,這是寶寶成長必經的階段,家長不要過於擔心或手足無措。寶寶的人格發展是在不斷趨於成熟和獨立的,在1~2歲時可能就會不那麼怕生了。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有耐心、愛心,用你的關心愛護來陪伴小寶寶度過這段時期。(文/黃亮迪 專家指導/馬沛然 山東省立醫院兒科主任醫師 博士生導師)
國外行為學專家研究發現:一見孩子犯錯誤就大發雷霆,大聲訓斥,甚至打罵,這樣重複下去,孩子對訓斥的適應能力就會逐漸提高,天長日久,孩子就會對一般的訓斥持無所謂的態度。許多父母這時候不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不當,而是對越來越犟的孩子採取更嚴厲的訓斥,收效結果仍是甚微。
久遭打罵的孩子不僅會表現得越來越犟,而且還會表現出好說謊、具有攻擊性等不良行為,由於這些孩子內心覺得在家庭內得不到溫暖,因此遇到挫折就會離家出走,甚至被壞人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
行為醫學專家們通過調查發現,這樣的兒童長大後其婚姻和家庭生活不和諧者較多,他們也不能很好地養育自己的子女,甚至完全忽視了自己的下一代。如此惡性循環,將會造成不可忽視的家庭和社會問題。
孩子不僅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會的希望。父母是開啟兒童心智、品德的第一教師,對兒童心理、行為健康發展影響極大。為了家庭,為了社會,父母養育孩子一定要有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力爭做到,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之間友好相處為孩子樹立楷模;父母要關心和愛護孩子,和孩子之間建立起相互依賴相互關愛的感情,注意情感交流,及時發現孩子存在的問題,及時教育;必須有正確的育兒態度,切忌粗暴打罵和無原則的溺愛;父母還要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和思想水平,以便給予子女良好的教育。
一、用選擇性的問題向孩子發問,因為孩子往往樂於履行自己的選擇。例如:在炎熱的夏天,一位母親想讓孩子多喝一些水,但她也知道自己的寶寶可能給她的答覆是「不」,所以,她改變了說話的方式,問孩子:「你是喝杯涼開水呢?還是要杯果珍?」孩子一定會作出一種選擇。這裡我們暫且不談帶糖飲料不宜多喝的問題,只就對付孩子的「不」而言,效果是滿不錯的。
二、讓孩子做某件事前,要先有預告而語氣要肯定。例如:媽媽讓孩子洗澡,不要等打好水再催孩子過來,而在打水之前、孩子正津津有味的看畫書時,就提醒孩子:「看完這本畫書,我們來洗澡。」結果不失所望,孩子一看完這本畫書,就乖乖地來洗澡。
三、作為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要實際,而且一定要讓孩子力所能及。對於無理的要求,不光孩子,誰都會有反抗的表示。有些父母不理解孩子,對孩子的正當要求也不分青紅皂白地申斥、批評,甚至是打罵,這就很難讓孩子服氣,反而加重了反抗的心理。
四、父母的管教態度要一致。在我國的傳統教育中就有「嚴父慈母」的慣例,似乎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更能讓孩子服從。其實,這是一個歷史的誤會,父母態度一致才能使孩子對是非有明確的分辨;否則,父母的意見不統一,孩子無所適從,自然而然地要倒向保護他的慈母一方,那麼作為嚴父的教育當然也就無濟於事了。
父母要明確懲罰的目的決不是在孩子身上發洩自己的怒氣和怨氣,而是要引導幼兒把精力轉移到修正自己的不良行為上去。
懲罰是有一定尺度的。關黑屋子、餓一頓、罰站、用針戳、打,這些體罰是摧殘幼兒身心的。孩子犯了錯誤狠打一頓給孩子帶來的只是肉體的痛苦和屈從。這時孩子的屈從往往伴隨著抗議和敵意,其後果是孩子變得頑固。曾有一個7歲男孩,母親怒氣沖沖地罵他「滾出去,我不要你了」,結果孩子真的哭著往外跑了,以後找了半天才在一條弄堂裡找到。
為達到懲罰的目的,必須伴以教誨。當孩子總是愛搶同伴的玩具並弄壞了玩具還覺得無所謂時,媽媽應一邊嚴肅地批評孩子,一邊當著孩子的面向同伴表示道歉,回家後想法把弄壞的玩具修補好。如修補不好,應與孩子一起商量把原定全家前往看電影的錢省下來去賠償。懲罰過後,還必須進行教育,幫助孩子認識合理需要與正當的行動方式之間的聯繫。告訴孩子可以通過請求的方式得到他所想要的玩具,或是與同伴交換玩具。
2.懲罰而不是體罰
兒童良好的行為發展,從根本上講使兒童產生了一種內心的行為需要。某些外部壓力可以促使兒童產生行為動機,而過分的壓力則會引起抗阻和萎縮。體罰是一種極端的強迫行為,儘管孩子在強力下一時屈服,可並沒有對自己的過失產生內疚感。體罰只會使孩子養成暴烈和軟弱的人格品質。所謂「棒頭出孝子」,的確是有的,只是這種「孝子」是用軟弱性格為代價換來的,培養了一個懦夫,換來了一個「孝子」而已。
剛出生的孩子,對成人的話確實聽不懂,但嬰兒的學習能力很強,當媽媽總是沖他微笑,對他說:“寶寶,我是媽媽”。“寶寶,這是奶,你餓了吧!”時間一長,這種語言資訊就儲存在了他的腦子里。隨著他的智力發育,再經過幾十次的語言重復,他就明白,原來總抱著我的人就是媽媽。到了1歲的時候,他可能會叫“爸爸,媽媽”了;當有人對他說:“寶寶,你的球呢?”他會轉身去找,說明他已經明白了話的意思。
★ 二、過分滿足寶寶的要求
當寶寶已經明白成人的話還不會從口中說出,若寶寶指著水瓶,成人馬上明白這是寶寶想喝水了,於是把水瓶遞給他,這種滿足寶寶要求的方法使寶寶的語言發展緩慢,因為他不用說話,成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圖,並達到他的要求了,因此寶寶失去了說話的機會。當寶寶想喝水時,你可以給他一個空水瓶,他拿著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時,會努力去說“水”,僅僅說一個字,你就應該鼓勵他,因為這是不小的進步。他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了。
★★ 三、用兒語和寶寶說話
兒童語言發展有其自身的階段性,一般都是經曆單詞句(用一個詞表達多種意思)、多詞句(兩個以上詞表達意思)、說出完整句子這幾個階段,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應了解這一規律,但又不能遷就他,而應通過正確的教育引導孩子的語言向更高階段發展。
1歲左右的寶寶,語言處於單詞句階段,寶寶經常發出一些重疊的音,如“抱抱”、“飯飯”、“打打”,結合身體動作、表情來表達他的願望。如說抱抱時,就張開雙臂面向媽媽,表示要媽媽抱。
到了1歲6個月左右,孩子能用二三個詞組合在一起,表達意思,這就進入了多詞句時期。開始時能把兩個詞重疊在一起,如“吃飯飯”、“媽媽抱”。快到2歲時,出現簡單句,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如說出“媽媽抱寶寶”,“寶寶吃飯飯”等。在這些發展階段中,孩子用小兒語是因為其語言發展限制了他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有些家長因此以為寶寶只能聽懂這些兒語或覺得有趣,也用同樣的語言與寶寶講話,這樣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過渡到說完整話的階段。
★★ 四、重復寶寶的錯誤語音
剛學會說話的寶寶雖然基本上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寶寶還存在著發音不準的現象,如把“吃”說成“七”,把“獅子”說成“希幾”,“蘋果”說成“蘋朵”等等。這是因為小兒發音器官發育不夠完善;聽覺的分辨能力和發音器官的調節能力都較弱;還不能正確掌握某些音的發音方法;不會運用發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如在發“吃”、“獅”的音時,舌向上卷,呈勺狀,有種懸空感,而小寶寶不會做這種動作,把舌頭放平了,於是錯音就出來了。對於這種情況,父母不要學孩子的發音,而應當用正確的語言來與寶寶說話,時間一長,在正確語音的指導下,發音就會逐漸正確。
★★ 五、語言環境復雜
有些家庭中父母、爺爺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語言環境復雜,多種方言並存,這會使正處於模仿成人學習語言的小寶寶產生困惑,其結果是導致說話晚。因此在0.5~2歲這個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家人應著重教他正確的語言。
所以,家長在孩子面前要盡量保持一致,最好事先商量一下,統一口徑。未及商量的,可暫不表態。千萬不要擺出一副「我說了就算」的架勢,自以為在孩子面前樹立了威信,其實卻往往輸在了孩子的小伎倆中。
研究表明,好奇的寶貝因為有著強烈的探索欲,因此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可能比那些好奇心不那麼強的寶貝獨立得更早。
父母應努力保護寶貝的好奇心,耐心地向寶貝示範、解釋。
人們提出了許多辦法。如讓孩子彈橡皮筋、在手上塗辣椒等。但有時往往不能奏效。
這裡我介紹一種心理學家提出的「厭惡療法」。每天找出1個小時或半小時的時間,專門讓孩子坐在那裡咬手指,直到他咬得不耐煩、感到厭惡為止。進行幾次後,你會發現孩子能夠忍受咬手指的時間開始變短。到最後,他會對咬手指這種行為感到非常厭惡。此時,他的這種壞習慣也就不治而愈了。
如果你的孩子愛咬手指,不妨試試這種辦法?
你會表揚孩子嗎?要知道,你的語言、態度、聲音、表情甚至視線和距離都會影響表揚的質量。
對照下面的情景和專家的分析,也許你會發現自己更加清楚地知道該怎樣表揚孩子了。
【情景1】:3歲的寶寶非常辛苦地在穿襪子,好不容易才將一隻襪子套在了腳趾上。
常見做法:繼續沉默著旁觀,直到寶寶將兩隻襪子都穿好後,才給予表揚。
缺點:學習穿襪子對於3歲寶寶來說,其艱難程度不亞於成年人學習彈鋼琴,如果沒有人在旁時時鼓勵,多數人未等流暢地彈出《致愛麗絲》就徹底洩了氣。所以,沉默不語地等待孩子最終成功的父母往往會失望。
專家建議:
★當孩子開始做一件好事起,就馬上表揚:「真好!寶寶要自己穿襪子呢!」
★必要的話,好事做到一半時,也給予表揚:「已經穿進腳趾了,真了不起!」;「呀!腳跟也套進去了,再加把勁就成功了!」
★好事做完後,趁熱打鐵立即表揚:「啊,寶寶會自己穿襪子了!」要點:表揚時機的掌握很重要。
在挑戰困難的過程中孩子需要父母的關注和鼓勵,而做父母的則要敏銳地感知孩子什麼時候需要「加油」了。
【情景2】:6歲的孩子把在幼兒園畫的畫帶回來給你看。
常見做法:「畫得太好了,你一定是班上畫得最好的!」
缺點:這種將孩子與別人作比較的表揚方式不可取。如果今天你表揚了孩子是班級裡最棒的,而明天孩子沒能達到今天的水平,他會對自己失望的。所以這樣的表揚無形中在給孩子施加壓力。另外,這種表揚還犯了空泛的大忌。
專家建議:「顏色很好看,而且沒有塗到線的外面,你今天一定畫得很用心!」
要點:表揚的內容要具體。
具體地說出哪些做得好,好在哪裡,這樣的表揚幫助孩子清楚地瞭解自己的長處,更有利於他將優點繼續發揮。
【情景3】:「上課時因為舉手發言得到老師表揚了」,放學時孩子把這件事告訴你。
常見做法:「老師表揚你了!媽媽太高興了!」
缺點:當你只是告訴哪些行為讓你開心時,你僅僅是讓孩子學會了取悅父母。
專家建議:「哦,因為舉手得到老師的表揚,太好了!你把幼兒園的事告訴了媽媽,媽媽就放心了,謝謝你!」
要點:孩子的感受更重要
表揚孩子時要記住: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的感受——他在乎什麼?他因什麼而高興、驕傲?當你理解了孩子的感受,孩子就能體會到父母也在分享他的成功和快樂。並且,當媽媽表揚孩子將幼兒園裡發生的事情告訴了自己,會形成良性循環,以後孩子會更樂意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訴媽媽的。
【情景4】:到了吃晚飯時間了,4歲的貝貝第一個來到餐桌旁。
常見做法1:「真不錯!今天比姐姐早呢!」
缺點:孩子間最喜歡比賽和競爭,這種表揚煽起了姐弟倆的競爭心,雖然貝貝有了勝利的喜悅,但可能會讓姐姐感到不滿和不快,說不定還會引起一場「戰爭」;
常見做法2:「真是一個好孩子!」
缺點:這種表揚太一般、太籠統,易流於形式而缺乏激勵作用。
專家建議:「坐好吧,等大家都來了就開飯嘍!」
要點:肯定的同時做具體指點
與其籠統地表揚,不如就一點明確地告訴孩子他該做什麼來得具體。
【情景5】:你正在廚房忙碌,2歲的寶寶跑過來,給你看被她弄髒了的新裙子。
常見做法:摸摸寶寶的頭,說:「弄髒了呀,沒關係的。」然後繼續去忙手裡的活。
缺點:雖然是表揚,可是過於敷衍,可能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
專家建議:蹲下身子,撫摸著寶寶的頭,溫柔地注視著她:「弄髒了呀,沒關係的,」直到寶寶釋然為止,再補充說:「寶寶來告訴媽媽裙子弄髒了,謝謝你!」
要點:身體語言很重要
雖然表揚孩子用的是語言,可是有了形體的配合,才能使表揚顯得更生動、更真實。請認真地去表揚你的孩子,千萬別敷衍,更不要刻意、做作地為了表揚而表揚。
【情景6】:你將照顧小狗的任務交給了6歲的兒子,可是他總是丟三落四地完不成任務。但是今天他完成得很好,你會說:
常見做法1:「你今天終於沒忘記,了不起!」
缺點:表面是表揚,實際含著批評。這樣的表揚不要也罷!
常見做法2:「全部做好了,很好。從明天開始不要再忘了!」
缺點:好不容易已經表揚了,最後又下了命令,還是一種勉強的表揚。
專家建議:「嗯,打掃、餵食、換水、散步,全部做好了!」
要點:一一的肯定
讚揚孩子並不是刻意去堆積華麗的辭藻,當父母將孩子的好的行為一一看在了眼裡,並適當地予以肯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注目才是最重要的。
你平時做得怎樣?
也許你會說:「道理都懂的,可是實際做起來就很難啊!」,也許你對自己沒信心,覺得自己實在不會表揚孩子。那麼,試著找出自己的弱點:把握不好時機?表揚的內容空洞、乏味?語氣、姿勢不夠生動?……不能讓孩子體會到父母也在分享他的成功和快樂的表揚都是失敗的表揚。你缺哪樣就補哪樣吧。
當你心情不佳,處於情緒低潮時,就不要為難自己去表揚孩子了,因為此時你的表情、語言都會顯得生硬和虛假。就像我們不要過多、過嚴、過高地要求孩子一樣,我們也應該給自己一點時間和空間,允許自己逐步學會